澳洲可以轉籍亞洲,咱們可不可以去大洋洲?
敦奧開幕3天,中華隊獎牌開張,台灣之光又喊得震天響,趁此全民皆(看)運動之際,現在來談足球,當然要跟奧運沾上邊,才有可能博得一小個角落的版面。
看著西班牙男足沈淪,連兩輪小組賽0:1落敗提前出局;看著日本小將力抗歐非強敵,接連兩場都以1:0贏球率先晉級8強,是不是有種足球版圖要向亞洲傾斜的錯覺?
那當然是錯覺,日本足球長促進步自有他們超過20年的努力(今年正好是日本職業聯賽成立20週年),但別人的成功我們不思學習,卻總會有些奇怪的聲音高喊「別人能我們也能」、「台灣足球元年」……這些空洞無聊的廢話。
作為資深的足球迷,我當然跟大家一樣,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台灣能踢世界盃或奧運,不然亞洲盃或亞運4強,至少也拿一面東亞運獎牌吧(不要說不可能,香港都拿過)。因為有了成績,要推廣足球才有著力點,台灣對待運動的大環境就是這樣,錦上添花易,雪中送炭難。
那到底有什麼辦法可以拿到好成績?運動不都要從小扎根細心栽培,不花個20年那能看到成績?台灣的足球別說20年,我們早就落後世界50年!為什麼是50年?不是我無的放矢,台灣的足球其實參加過3屆奧運(先不談球員都是以華僑為班底),最近1次是1960年,距今52年。亞運台灣拿過兩面足球金牌,最近1次是1958年。亞洲盃兩度殺入4強,最近1次近1點,1968年。
50年的空白要怎麼彌補?就算再怎麼有錢再怎麼努力再怎麼天才,不花上個20年(看看日本)如何能夠成功?但是,往後的20年如果都看不到一丁點的成績,試問以台灣急功近利的習性,誰能夠堅持20年去推動一項可能永遠無法出頭的運動?你?我?足球迷?別傻了,如果沒有國家和企業的力量,我們足球迷能做出什麼成績?運動職業化才有可能提升國際競爭力,台灣連籃球搞這麼多年都只有一個半吊子半職業的聯盟,足球怎麼搞職業?
我不是要潑冷水,我也希望台灣有職業足球,我更聽說有兩組人馬摩拳擦掌,但成立職業足球要等對時機,不是有錢就能成事。何謂對的時機?有國際賽成績、引起媒體關注、成為全民話題,那就是對的時機。
去年的世界盃資格賽,找來兩個華裔帥哥歸國助陣,確實引起媒體關注,也成為全民話題,但隨著比賽贏球出局,沒有國際賽成績,3分鐘熱度馬上消退,如果當時趁勢推出職業足球,恐怕也是曇花一現。
講那麼多,都是想講一個取得國際賽成績的捷徑,方法並非原創,是否可行我也不知道,只是想提出來討論討論,看看能否拋磚引玉,找出成功之道。
我不是要講徵召海外球員或招募佣兵轉換國籍的老梗(我在06年就提出過這看法),我這次的建議更大膽,更立竿見影,那就是中華足協轉換會籍!
紐西蘭現在是大洋洲一哥
轉去那裡?大洋洲!
先不談那些地理位置,公平不公平的問題,澳洲都能脫洋入亞,以色列地理位置屬亞洲卻因為政治因素轉戰歐洲,所以沒有能不能,只有接受與否的問題。如果足球迷有考究過歷史,或是聽過比我更資深的球迷侃侃而談,多少都知道中華足協其實曾經退出過亞洲足協,那是因為在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代表席次,隨後中華民國在大部份國際組織的席位都相繼被取代,1974年退出亞洲足協,隔年加入大洋洲足協,直到1989年才重返亞洲。
既然咱們曾經加入過大洋洲足協,而澳洲也可以成為亞洲足協一員(另一個身份是東南亞足球協會會員),也就是說轉籍是行得通的,只要對方接受就行了。
澳洲的足球實力在大洋洲向來是老大,除了偶而很少數的情況會輸給紐西蘭以外。那為什麼澳洲要轉來亞足協?因為大洋洲在世界盃只有0.5張入場券,澳洲即使成為大洋洲冠軍,還需要跟南美、中北美或亞洲球隊(每屆都可能不同)去爭那一個名額,所以澳洲在2006年加入亞洲足協之前,只取得過2次踢世界盃的資格,1974年是和亞洲共同爭奪唯一名額,2006年則以大洋洲冠軍身份,在附加賽踢PK淘汰烏拉圭才艱苦晉級。
由於澳洲的足球實力與亞洲頂尖球隊不遑多讓,因此轉到擁有4.5個參賽名額的亞洲,澳洲自然有比較大的機會可以直接拿到世界盃入場券,不必再和其他洲的球隊踢附加賽,減少不確定因素。2010年世界盃,澳洲就毫不客氣的,在最後階段的10強賽中,以6勝2和的不敗成績輕鬆獲得A組首名,第3度晉級世界盃。
亞洲足協為什麼要接受澳洲加入呢?維基百科是這樣描述的:
澳洲加入亞洲足總被認為是對本國,亞洲足球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,一方面澳洲將會面對更多具挑戰性的對手,從而提高本土足球運動水平,另一方面亞洲地區的足球因為澳洲的加入獲得整體實力方面的提高,從而在國際足壇更具競爭力。另外,被劃入ASEAN區域後,也意味著澳洲A-League球隊能參與亞冠盃的角逐。
澳洲是為了提升足球運動水平,以及增加出席國際大賽的機會來亞洲,那麼台灣已經在足球水平比較高的亞洲了,為什麼反而要「降格」去大洋洲?那不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嗎?
如果你了解亞洲足協的比賽方式,可能就不會這麼想了。
亞洲足協有47個會員國,但實力參差強弱懸殊,因此劃分為3個等級,為別是「成熟國家」、「發展中國家」和「新興國家」。這不是針對經濟實力,而是以足球實力劃分,台灣是屬於第3級的「新興國家」,俱樂部球隊只能參加第3級的「亞洲主席盃」;香港屬第2級,可以踢「亞洲足協盃」;中日韓澳伊朗沙烏地這些強權則是第1級,踢的是「亞洲冠軍聯賽」。
亞洲區的比賽與歐洲區的公平性大為不同,歐洲不管球隊強弱,在大賽(世界盃或歐國盃)的資格賽都會一起抽籤(強隊列為種子),一起分組,也就是說,即使是實力很業餘,在國際足總世界排名205(還落後台灣一大截)的聖馬利諾,都可能在資格賽碰上世界排名第1的西班牙,對壘英德義荷法葡等勁旅自然是不在話下。
但亞洲可不同,是個充滿歧視與不公平的比賽方式。就拿最近的2011年亞洲盃和2010年世界盃兩大國際賽的資格賽來談談好了。
2011亞洲盃16強的參賽資格,除了地主卡達之外,上屆(2007年)前3名的伊拉克、沙烏地阿拉伯和南韓都有保留名額,另外還有2008年亞洲挑戰盃冠軍印度和2010年亞洲挑戰盃冠軍北韓可以踢決賽圈(亞洲挑戰盃是什麼等一下會講)。
除了上述6隊以外,其他亞洲球隊按照世界排名,前24隊才有資格踢資格賽(後來有3隊退賽但沒有遞補任何球隊,因此只有20隊分5組踢資格賽,黎巴嫩與馬爾地夫先踢兩場附加賽淘汰1隊),爭奪最後10個名額。台灣呢?當年的世界排名還差6名才有資格踢資格賽,所以歹勢啦,門都摸不到。
亞洲其實也是個很有愛的大家庭啦,所以為了這些可憐兮兮的孩子,另外辦了一個比賽叫「亞洲挑戰盃」,就給那些排名很後面的球隊來踢(多後面才叫後面?反正沒得踢亞洲盃資格賽的就是了嘛),亞洲挑戰盃只有8個名額,所以還是要踢資格賽,從06年首度舉辦以來(2年一屆),台灣就只有06年打進到決賽圈,當年有16隊參賽(08年起改為8隊),咱們中華隊止步8強。
以上是有關亞洲盃,會不會太複雜?
世界盃簡單一點,2010年南非世界盃資格賽,亞洲區共43隊參加,爭奪亞洲區的4.5個名額,沒有球隊可以直入世界盃決賽圈,但亞洲排名前5的球隊列為種子,從第3輪資格賽才加入。
第6至43名的球隊先分成兩個組別,6至24是A組,25至43是B組,資格賽第1輪先由A組球隊與B組球隊抽籤決定對戰組合,進行主客場兩回合制,贏球晉級,輸球打包。
中華隊當年排名亞洲32名,屬於B組,結果籤運很背,抽中亞洲排名第7的烏茲別克,兩回合0:11被淘汰,世界盃美夢只做兩場比賽就醒了。(後面的賽程知不知道都沒關係了,反正都跟中華隊無關)。
2014年世界盃有稍微改一下賽制,同樣是前5名球隊進第3輪資格賽,但6到27名也在首輪輪空,第28至43名球隊分成上下兩半,先來捉隊廝殺,由於實力比較接近,不至於那麼一面倒。
這次排名40的中華隊籤運也沒變好,一抽就中排名28的馬來西亞。結果相信球迷都還記得,去年的事而已,中華隊與馬來西亞踢成4:4平手,但客場進球較少遭到淘汰,世界盃的夢還是只做了兩場。
哎呀,這篇文章落落長到底有完沒完?快了……
轉籍大洋洲到底對台灣足球有什麼好處?從以上的賽制不難看出,以台灣現在的實力,根本沒辦法踢世界盃和亞洲盃,甚至東亞盃資格賽也很難,奧運呢(原來忘了講,資格賽也是一樣,2012倫敦奧運的資格賽,中華隊0:3不敵約旦,還是踢兩場就打道回府)。
但到了大洋洲可不一樣,由於隊伍數量較少,資格賽都以小組賽方式進行,以台灣的實力來看,應有機會與紐西蘭一爭大洋洲冠軍。雖然說轉籍大洋洲區,就沒有亞洲盃可以踢了,世界盃也只有0.5個名額,就算成為大洋洲冠軍,再跟南美或亞洲去爭也十分困難,但是,奧運可是實實在在的一個參賽名額。
看看近幾年,當澳洲移籍亞洲足協後,紐西蘭拿到2010年世界盃、2008和12年奧運連續3個大賽的參賽資格,由此可見,台灣效法澳洲採用移籍方式,無疑可以增加參與大賽的機會(我知道要贏紐西蘭也很難,但怎麼說難度都不會比留在亞洲區更大)。
最後的最後,我必須說,這只是個人天馬行空的想法,沒有考慮很多實際執行面,像是如果真的轉籍成功,以後要經常飛到大洋洲去比賽,那個費用可是比在亞洲穿梭貴上不知多少倍,但這並不是我關心的重點就是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