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eyball_17.jpg

Billy Beane與Peter Brand的第一次相遇,是掀起萬丈波瀾的開端。

看更多大仙的電影心得
我的電影日誌 (2012)
我的電影日誌 (2011)

英文片名:Moneyball
中文譯名:魔球(台灣)、點球成金(中國)
年份:2011
導演:Bennett Miller
演員:Brad Pitt、Jonah Hill、Kerris Dorsey、Philip Seymour Hoffman

還記得1990年我剛來台灣,正好碰上中華職棒元年,棒球運動在台灣進入職業新時代。在此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棒球是什麼運動,毫無興趣、一竅不通。

得感謝大一下學期的室友,我們組成了「山城四少」,曾經在校園叱吒風雲(This is a bad joke),當時的台灣職棒剛好四隊(現在還是耶),好巧不巧,他們三人各有支持對象,只有當時實力最弱的統一獅沒爹沒娘,我於是好心收留,四人形同角力,取得平衡,這樣看球才有意思(說句題外話,當年大家也看NBA,個個都是喬丹迷,我偏要支持惡漢巴克利,明明就是唱反調嘛)。

棒球,是他們三個帶我入門,雖然這麼多年來我都沒有愛上,但我上過棒球課(還被老師稱讚是他學生中投得最好的香港左投~~怎麼條件那麼複雜:學生、香港人、還要是左投?大概就我一個了吧)、練過系上的棒球隊(因為中文系男生不多啦,但其實從來沒上過場)、也和同事打過慢壘,後來從事體育編譯的工作也常接觸棒球,套個知名電影部落格的名稱來用一用:「關於棒球,我略知一二……」

既然是略知一二,那就是半桶水響叮噹,還敢在這裡放屁?

沒有沒有,所以我這篇不談棒球,只談《魔球》。

講講《魔球》

《魔球》並不是一部純粹的「棒球電影」,就像很多的運動電影都不是只有運動的部份,運動其實只是包裝,電影的核心講的可能是愛情、勵志的奮鬥故事、親情、權力鬥爭、種族甚至政治。

《魔球》當然不只是棒球,原著和電影講的都是一種經濟概念,就是如何用「最小的資金創造最大的利益」,運動家隊的經理Billy Beane(Brad Pitt飾演)在球隊無力留住約滿的三大主力後,他在與其他球隊談球員交易時意外遇到一名對Moneyball理論深信不移的社會新鮮人Peter Brand(Jonah Hill飾演),Billy Beane在短暫的交談後發現Peter Brand有別於一般球探的識人眼光,於是就把他挖角到運動家來(這何嘗不是發揮了Moneyball的效果?)。Peter Brand利用自己所寫的一套程式,去分析球員的真正價值,然後從中找到被低估的球員,再由Billy Beane運用商場上的技巧,成功以較低的價格將他們買入。

運動家最終成功了嗎? 20連勝改寫美聯紀錄確實高潮迭起扣人心弦,單季103勝更是1990年之後的隊史最高紀錄,但運動家連續兩年都在美聯季後賽首輪出局,對Billy Beane來說,這並不是他真正想要的,如果不能拿到冠軍,Moneyball理論對小市場球隊來說,只是個生存之道,讓他們可以年年衝擊季後賽,可以給球迷一個夢想,但冠軍仍然就只是個夢。

moneyball_13.jpg

Billy Beane力抗眾魔頭球探。

《魔球》除了是講Moneyball理論的實踐應用之外,有關Billy Beane的人生故事其實是更為吸引我的部份,我甚至覺得,這才是整部電影的精粹所在。

Billy Beane年輕時被球探視為棒球明日之星,但由於他拿到史丹佛大學的獎學金,外界多半認為他會繼續升學而不是過早投入到職業球員生涯當中,但在大都會球探不斷的游說下,Billy Beane做了可能是一生中最錯誤的決定,他放棄史丹佛而選擇了MLB。

也許Billy Beane真的沒有打棒球的天份,又或者是球探的揠苗助長,在球團高度期待認為他會比Darryl Strawberry更出色的情況下,電影用了一幕幕他遭到三振、摔棒、懊惱、失去信心的畫面,很快就告訴觀眾,球探是錯的,他們口口聲聲說看到Billy Beane未來的潛力,但實際上他很快就被殘酷的MLB舞台所淘汰。

他的表現有多糟呢?電影裡沒說,我查了維基百科,Billy Beane在1984年上大聯盟,以替補外野手的身分打了短短6個賽季,分別效力過紐約大都會、明尼蘇達雙城、底特律老虎和奧克蘭運動家,總共出賽148場,平均打擊率.219,66支安打,3支全壘打和29分打點。

Billy Beane是棒球場上的失敗者,但幸好他沒有被打倒,在同一片天空找到另一個戰場,94年開始成為運動家的Assistant GM,97年底正式成為球隊經理。

電影裡非常發人深省的一幕,是Billy Beane和球探發生爭執,他不相信球探幫他挑的人而選擇相信Peter Brand,球探和他爭辯時一直強調自己的專業,還詰問Billy Beane是否還對當年被球探所害一事耿耿於懷?結果Billy Beane回他說,你們都說看得到球員未來的潛力,實際上你們什麼都看不到!(原來球探這個工作這麼妙,拿出一堆數據來分析球員,其實只是個算命仙!)

這段對話是全片的關鍵,因為吵完這一架,Billy Beane終於下定決心幹到底,才會創造出20連勝的奇蹟。

moneyball_07.jpg

他不是溫格,他是演運動家總教練的Philip Seymour Hoffman,奧斯卡影帝,絕對好戲之人。

講講足球

其實看到《魔球》裡的運動家,我不禁就想到兵工廠。

槍手當然不是小市場球隊,也常被冠以豪門的稱號,但實際上,與轉會市場上一擲千金的豪門球隊相比,例如曼城、切爾西、曼聯、皇家馬德里、巴塞隆納、拜仁慕尼黑……資金有限的槍手還是顯得寒酸,但溫格(Arsène Wenger)始終用著最小的資金去創造最大的利益。

拿過的冠軍不說,近6個賽季槍手與冠軍絕緣,但06年打進歐冠聯決賽、07和11兩屆聯賽盃亞軍,以及更重要的年年維持前4,總是帶給球迷無限的希望與憧憬,光這兩點來說,不就和《魔球》裡的運動家異曲同工嗎?

棒球是重視數據的運動,Moneyball理論更可以說是將球員數據量化的極致,足球的情況不同,但溫格識人的眼光卻不會輸給數據分析,從早期引進的安內卡(Nicolas Anelka)、永貝里(Freddie Ljungberg)、亨利(Thierry Henry),到近年的科洛圖雷(Kolo Touré)、法布雷加斯(Cesc Fàbregas)、克利希(Gaël Clichy)到范佩西(Robin van Persie),那個不是便宜好貨?

你可能會說,溫格也不是沒有「入錯貨」,而且剛接任總教練時,槍手也有前朝留下來的後防四大金剛(迪克森Lee Dixon、溫特本Nigel Winterburn、基昂Martin Keown和亞當斯Tony Adams)、門將施曼(David Seaman)、中場大將帕洛爾(Ray Parlour)和前鋒伊恩萊特(Ian Wright)與伯格坎普(Dennis Bergkamp),所以溫格來槍手的第2年就拿到雙冠王,基本上與他擅長發挖潛力球員沒有多大關係,但到了2001-02和03-04賽季的兩次英超冠軍,就徹底是溫格製造了。

《魔球》裡其實也故意忽略了很重要的部份,運動家在02年失去了Jason Giambi、Johnny Damon和終結者Jason Isringhausen,但他們還擁有強棒Miguel Tejada和Barry Zito、Tim Hudson和Mark Mulder三巨投,所以能再創新猷達到103勝和20連勝,不是光靠Moneyball理論就可以的。

moneyball_05.jpg

飾演小女兒的Kerris Dorsey,自彈自唱架勢十足。

講講親情

電影裡的父女情很感人,女兒自彈自唱Lenka的The Show,頗有為他爸爸加油打氣的意味,老爸開著車聽女兒錄製的CD時眼角泛淚,我也不禁跟著紅了眼眶。

moneyball_ver2.jpg

聽聽小女兒唱的The Show

原唱Lenka的版本

看看電影預告

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

arrow
arrow

    wtssocc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2) 人氣()